English

纷繁复杂的人类演化图景

2000-08-11 来源:光明日报 王幼平 我有话说

近20年来,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进展很快,使得这里成为研究早期人类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演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令世人瞩目的安徽和县人、银山人,湖北郧县人与江苏南京人等珍贵的远古人类化石相继发现,还有数以百计的旧石器地点发现在北起陕西汉中的汉水谷地,南到广西百色的右江河谷的广大地区。这些发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认识,使得早期人类在中国大陆发展演化的图景变得日益纷繁复杂,更加扑朔迷离。

1980年在安徽省和县龙潭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揭开了中国南方一系列重要古人类发现的序幕。和县人化石主要是一个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另有几件头骨残片及数枚牙齿。化石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相近。根据铀系法与热释光等年代测定结果,和县人的生存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或更早。有趣的是,仅在两年之后,在距和县人化石地点不足百里的巢县银山地点又有另外的古人类化石发现。银山的化石不及和县的完整,只有部分头骨的残片。从残片所反映的体质特点来看,银山人与和县人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应属于早期智人而不是直立人。然而后来的年代测定结果却说明两者应大致生活在同一年代。

就在学术界为上述现象困惑之时,1989—1990年在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又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的头骨。郧县头骨的发现立即引起古人类学者的兴趣,并进行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属于直立人,但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早期智人。不论其归属如何,郧县人都是本地区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根据最新研究,郧县人的时代为中更新世之初或更早,也就是距今60—70万年或还早。与郧县人同时发现的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质工具,大量制作这些工具的副产品,这些发现是早期人类在本地区活动悠久历史的直接证据。

南方另一项重要的古人类发现是南京人的头骨化石。1993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为开发旅游资源而挖掘洞内堆积的过程中,在洞内南侧下方的小洞挖掘时,发现了古人类颅骨化石。从总体看来,南京人与北京人化石的特征很相似,应处于相同的演化阶段,即属于时代较晚的直立人。在南京人化石地点还出土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已鉴定出的有15个种类,绝大部分在周口店北京人动物群中均可见到。这说明两者不但时代相近,而且生活环境也不会相差太远。年代测定的结果与动物群的时代特征也相吻合,铀系法与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定的结果为距今35万年左右。

上述几项发现给中国的古人类学研究带来巨大冲击。传统认为直立人与早期智人是祖裔关系,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是直线演化。然而中国南方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据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情况十分复杂,并非简单的从原始向进步方面直线发展。相距不到百里,年代测定结果也很接近的安徽和县人和巢县人就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按照体质特点,前者应属于直立人,而后者却是早期智人。这种情况曾被解释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镶嵌进化”现象。郧县人的发现使得人类演化的历史画卷更为复杂。这种镶嵌进化或并存的现象也许并不是个别地区的暂时个案,更可能是延续很长,也比较普遍的情况。还有学者认为,这些新发现证明,除了邻近地区同时代人类进化的不平衡性,此时在中国南、北方之间人类体质的差异也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将和县人同北京人相比,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亦可能是后来中国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差异的开端。

华北地区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中心。然而近20年来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发现却更为丰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广西百色盆地右江河谷的露天地点找到旧石器。这一发现揭开了中国南方东部旧石器发现的序幕。1987年,湖南的考古工作者首先在湘西,进而在湘西北发现数量更多的旧石器。随之而来在南方东部各地调查寻找旧石器的工作再掀高潮,相继在安徽、湖北与江西各地也有多处露天地点发现砾石石器。这些新发现填补了本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的空白,也使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开始得以展示。

新发现的这些旧石器遗存,往往是成群组集中分布在不同地区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内。在陕南汉中盆地、广西百色盆地、湖南湘西的沅水及其支流、湘西北的澧水中下游的河谷地带,都已经找到分布密集的旧石器地点。另外在鄂西、皖南及江西的部分地区,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发现。不过在新发现的数百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中,绝大部分只经过调查或简单的试掘工作。只有少数遗址经过了系统的科学发掘与研究工作。如湖南津市虎爪山、湖北郧县曲远河口、荆州鸡公山、安徽宣州陈山等遗址已经过正式发掘,并有很多重要的发现。

各地新发现旧石器的文化面貌比较一致,从石器原料的选择、加工技术的应用,到石器组合的构成均很接近。石器都利用遗址附近的砾石加工而成,石器形体粗大,大部分石制品保留着砾石面,因而被称为砾石石器工业。石器中适合用于做砍砸工作的砍砸器,在各遗址中都很多。还有很多一端带尖的大型尖状工具。有的遗址还发现很多球形的石制品。除了上述大型或称重型工具外,适合做切割、刮削等工作的小型工具则比较少见。这些特点与以往在华北及西南地区发现的以石片石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很不相同,使得南方东部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砾石石器文化分布区。

南方新发现的砾石石器不但分布面积广大,其延续的时代也十分久远。这样的认识也得益于近年来对南方地区遗址的年代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热释光与古地磁等多种测年方法,陆续应用于不同地点的年代测定工作,并不断取得成果。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早期人类在南方东部的活动历史与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悠久,至少从早更新世的晚期,即距今一百多万年就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至晚更新世之初。到晚更新世晚期才普遍出现砾石石器工业被石片石器工业取代的变化,但砾石工业的文化传统一直持续到旧石器时代行将结束之时还清晰可见。

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应当与本地区更新世期间独特的环境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尽管这里也难免受到更新世期间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的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与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要远小于北方地区。目前南方各地发现的考古材料也证明了这种情况。更新世早、中期间华南热带、亚热带靠近河流附近,是植物繁茂,动物出没活动之地,也应是早期人类居住与获取食物的理想地带。南方的早期人类正是居住在靠近水源的河流附近,利用河滩的砾石打制石器,沿河谷活动,采集各种植物及捕猎动物为食,因而能够留下数量众多的文化遗物与遗迹等。

由于发现的时间较短,许多研究工作也没有深入展开,因此对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有的发现说明,这里是中国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与北方地区相比,这里在同一剖面上旧石器文化表现出的连续性更为明显,持续的时代也更漫长。例如皖南宣州陈山遗址的剖面就是如此。正如已有学者注意到,在北方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温暖的时段。当气候变冷或称冰期阶段则很少有发现。这种情况或许说明中国南方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进化的更重要的舞台。当全球性气候变冷,冰期来临之际,这里早期人类的活动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或出现间断,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受到寒冷气候威胁的北方地区古人类的避难所。

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进展为认识早期人类在东亚地区活动历史带来重要的信息,是认识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复原中国与世界史前史的新证据。然而这些信息却对史前学界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早期人类进化与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人类化石的新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已有的关于人类演化模式的认识。大量的旧石器地点及文化遗存的发现及其重要性,则提醒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南方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